1月27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指出,文件把细化落实教师评价改革作为关键路径,明确4项举措。
在科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学者,往往会贯通多个领域。这是我们应当学习和注意的。
现在有个典型现象,那就是我们新建的很多科技中心,都喜欢将应用二字加在前面,好像没有这两个字,就不能体现它的价值,甚至是浪费了公众资金。比如爱因斯坦,从广义相对论到狭义相对论,从量子力学到统计物理,在物理学的众多分支领域中,他都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19世纪,日本落后于我们。因为一旦他这样说,便会招致公众和舆论的痛批,甚至名誉扫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学风问题。片面强调公平将使我们失去竞争力 《中国科学报》:在选材方面,此次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将招生范围扩展到了初中阶段。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请求,竟招来多位知名学者对我的埋怨,认为我请他们为中学生推荐书目是在开玩笑,甚至质疑此举是在侮辱他。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2019年8月,汪品先在面向社会举办的亮点成果汇报大会上,以《南海演义》的章回说书风格演绎南海的生命史,赢得满堂喝彩。
编者按 南海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剧烈,解开它形成与发展的奥秘,对了解我国的蓝色国土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南海是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盆地,它的张裂机制和大西洋模型有着根本区别,它并不是一个小大西洋。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5 8:55:2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为南海书写中国故事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南海深部计划自启动起,指导专家组就将科普放在重要位置上,倡议各项目负责人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接受采访、汇报科研成果。
南海深部计划重大研究计划启动,我国首个大型深海基础研究项目正式迈开步伐,汪品先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3300万年前,南海海盆从东边裂开,向西南方向推进,形成楔形的深海盆,同时向东俯冲,如今正在消亡。
我们的新主张在历次学术会议、论文投稿过程中,都会受到国际学者的质疑。近日,我国首个大型深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画上圆满句号。鲲鹏展翅飞南溟,万仞千山水底行。解剖麻雀 解剖麻雀是汪品先对自己从事南海研究最形象的描述。
首先,思想上要摆脱跟的限制,特别是地球科学要意识到欧洲和北大西洋的局限性,不能以当外包工为满足。对此,科研团队备受鼓舞。在崭新的水平上认识海洋变迁及其对海底资源和宏观环境的影响,南海是最佳选择,而理解南海的钥匙在深海盆。在南海深部计划执行的8年里,项目组充分运用国际上探索深海先进的三深(深钻、深潜、深网)技术,成为重要的特色和亮点。
将近10年里,全国30多个单位的科学家聚集在南海深部计划的旗帜下,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使南海深部的科学认识提升到新的台阶,走到了世界边缘海深部研究的前沿。2021年初,汪品先坐在摄像头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谈论起深潜经历,眼神中露出孩童般的兴奋与好奇。
这令全球海洋地质学界热闹了起来。在地形起伏比大陆还大的深海里,居然会发生深海风暴,水深5000米的地方能有每秒30厘米的流速。
南海深部计划研究历程中,研究团队一次次地从挑战权威中得到信心。提倡中国学派 在持续多年的南海深部研究中,南海深部计划发挥了基础科学方面的引领作用。直到2006年,这颗科学的种子仍静待发芽。研究人员将现代深海过程与地质演变相结合,就能通过解剖一只麻雀,得出全球海洋地质规律。《中国科学报》 (2021-01-25 第4版 自然科学基金)。据此,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边缘海的板缘张裂新机制,挑战了传统的海盆张裂说。
希望我国已经形成的深海科研队伍,能够再做十年奋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南海建成世界边缘海深部研究的典范,为世界海洋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大约1000万年前珊瑚礁开始减少,600万年前时已经是珊瑚残留期。
尽管学术界有不少呼声,但当年编制的国家中长期规划中,一个深海研究项目也没有确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这样回答。
漫游仙境 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海底世界真的太美妙了。2019年,来自同济大学、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首篇有关板缘张裂模式的论文。
中国科学家团队利用10年时间,历经启动布置、全面实施、深入集成3个阶段,笔笔勾勒出南海故事。科研人员认为,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低纬地区的水循环和碳循环,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因素。传统使然,海洋地质的科学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欧洲中心论的色彩。同时南海北部曾经发育过东西向的大河。
最终,南海年龄、南海深海盆张裂三阶段等科学结论得到揭示,南海深海瀑布和三层结构洋流格局成功绘制。长期以来,欧美科学家在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对北大西洋开展了诸多研究,其研究结果被认为是海洋地质学中的标准答案。
采访最后,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不下潜,就对海底缺乏感性认识。
让人不禁向往,在那沉积了3300万年的南海深海底,到底记录了怎样的海流变迁历史?近日,我国首个大型深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南海深部计划)画上圆满句号。如今,他也有了一个新的愿望。
通过亮点成果整体集成,研究团队还提出海盆形成的板缘张裂、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边缘海的洋陆相互作用三大理论假说和学术概念,向国际传统主流观点提出了来自中国的挑战。650万年前2600米深的巴士海峡形成,成为南海与太平洋深水的唯一通道。第一回合为板块俯冲,海盆消亡。我们中国的科学家,要建立敢于质疑世界主流观点的中国学派。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深海研究一直被视为太过前沿的领域而难以立项,甚至有专家认为深海项目是后天的科学。结果出乎意料:钻井取上来的是玄武岩,并不是像北大西洋底见到的长期削蚀的地幔岩。
蛟龙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相继下水南海,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三个半航次几年内密集执行,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络在南海海底得以构建。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海洋地质研究的重点都在近岸浅海,深海尚未在科学家目光所及范围内。
通过积极向社会传递南海深海科学知识,与公众共享科学魅力。由此形成深海瀑布,到500万年前后进一步形成锰结核、锰结壳。